脂肪肝(Fatty Liver)是指肝臟內脂肪過多的情況。肝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之一,正常情況下其脂肪含量應低於 5 %。當肝臟內的脂肪含量超過 5%,就可診斷為脂肪肝。隨著現代生活習慣轉變,肥胖及高熱量飲食日益普及,脂肪肝的全球患病率持續上升。據香港中文大學肝臟護理中心的調查,本港約有25%人口受脂肪肝影響。本文將為大家深入介紹脂肪肝等級、脂肪肝症狀的檢查方法及治療方案。[1]

 

脂肪肝類型和成因

脂肪肝主要分為以下兩大類型:

酒精性脂肪肝

酒精性脂肪肝(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,ALD)酒精性脂肪肝主要由長期過量飲酒引起,導致肝臟脂肪堆積。若停止飲酒,肝臟可逐漸恢復正常。

非酒精性脂肪肝

非酒精性脂肪肝(Non-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,NAFLD)則與肥胖、高糖、高脂肪飲食、糖尿病等因素相關。肥胖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最主要成因。隨著肥胖率上升,脂肪肝的發病率也隨之增加。此類脂肪肝通常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有關,例如高脂肪、高糖的飲食習慣以及缺乏運動。

 

脂肪肝等級和症狀

根據肝臟的脂肪比例,脂肪肝可分為三個等級。不同等級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脂肪肝症狀:

輕度脂肪肝(脂肪佔肝重5%-10%)

此階段通常無明顯脂肪肝症狀,患者難以察覺。但即使無症狀,也存在隱性風險,若不適當控制,脂肪肝有機會惡化。

中度脂肪肝(脂肪佔肝重10%-25%)

患者可能會伴隨輕微的肝臟發炎,感到輕微的不適,如持續疲倦或右上腹隱痛,並開始增加肝硬化的風險。

重度脂肪肝(脂肪佔肝重超過30%)

此階段患者的肝臟可能已經出現纖維化,患上肝硬化的風險也會顯著提升。患者通常會有明顯的脂肪肝症狀,如腹部脹痛、噁心、嘔吐,甚至食慾減退,影響正常飲食,以至嚴重影響日常生活。

脂肪肝的危險之處

脂肪肝的初期(輕度脂肪肝)通常沒有明顯症狀,但即使在沒有明顯症狀的情況下,隨著病情加重,脂肪肝仍然可能對肝臟造成潛在的損害,因此被稱為「隱形殺手」。若不加以治療,脂肪肝可能會逐漸惡化,導致肝臟發炎、纖維化、肝硬化甚至肝癌。根據資料,肝癌在香港是第 5 大癌症,死亡率排第 3 ,因此,及早診斷和治療脂肪肝十分重要。

 

脂肪肝症狀的檢查方法

許多脂肪肝患者是在常規體檢偶然發現,以下為常見的脂肪肝症狀檢查方法,助你防患於未然:

BMI 指數

由於非酒精性脂肪肝,多數與肥胖、糖尿病及血脂肪過高有關。據統計,BMI(身體質量指數)超過 30 的肥胖患者,罹患脂肪肝之風險為一般人的 3.5 倍,且 BMI 每增加 1 ,就可能提高 1.2% 的罹患率。因此,可由身體的 BMI 值初步評估自己罹患脂肪肝的機率。[2]

不過,BMI 不高的人也有可能是脂肪肝患者,因為他可能是體重雖輕,但體脂肪比例可能過高,導致肝臟的脂肪積聚過多。若是飲食攝取過多熱量、嗜吃高糖分甜食又運動不足,即使體重正常,還是可能得脂肪肝。[3]

因此,還是需要其他的脂肪肝檢查方法,才能檢測肝臟的脂肪積聚情況。

 

肝臟超聲波和血液檢查

通過超聲波掃描可以檢測肝臟的脂肪積聚情況,並配合血液檢查,例如膽固醇、三酸甘油脂等指標,這是診斷脂肪肝最常用的無創檢查方法。

肝纖維化掃描

肝纖維化掃描可以量化肝臟的硬度,評估是否有纖維化或肝硬化的風險。

肝酵素檢查

檢查肝臟的酵素水平來評估肝臟的健康狀況。如果肝酵素水平異常,意味著肝臟可能因為脂肪肝正在發炎及受損。

 

脂肪肝症狀治療及改善方法

脂肪肝通常是可逆的,特別是輕度脂肪肝,及早治療可有效防止其惡化。脂肪肝症狀的改善及治療方法主要包括:

減重與運動習慣

減重是治療脂肪肝症狀最有效的方法。每周進行至少進行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,如快走、跑步、游泳等,可幫助消耗肝臟脂肪,改善胰島素敏感性,進而減少肝臟脂肪積聚,並改善血脂狀況。

健康飲食習慣

減少攝取糖分、碳水化合物,避免過度食用油脂及加工食品,並且多吃高纖維的食物,例如蔬菜、全穀類、豆製品等食物,幫助肝臟排毒和代謝。另外,也可以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食物,如糙米、紅米等,幫助穩定血糖水平,並且選擇健康的脂肪,例如橄欖油、堅果等,這些食物含有 Omega-3 脂肪酸和維他命 E,有助於降低肝臟脂肪。若有飲酒習慣,應完全戒酒或將酒精攝入量減至最低,以減輕肝臟負擔,也可以避免酒精性脂肪肝。

 

藥物治療

過去沒有可以專門針對脂肪肝的藥物,大部分脂肪肝症狀治療會採取輔助藥物改善病情,例如每日服用 800 IU(國際單位)的維他命 E 或羅格列酮(pioglitazone,治療糖尿病的藥物)可以改善脂肪肝患者的組織和肝酵素。

直至 2024 年,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( FDA )批准 「瑞司美替羅」Rezdiffra(resmetirom)藥物,用於治療患有中度至晚期肝纖維化的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(non-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, NASH),成為史上第一款專門針對脂肪肝的藥物,並建議應搭配健康的飲食與運動習慣。

如果在嚴重肥胖且其他方法無效的情況下,可以考慮減肥手術,例如束胃、縮胃手術。這類手術能有效幫助患者減輕體重,但也伴隨一定風險,因此進行前應諮詢醫生。

 

中醫治療

中醫將脂肪肝的患者分為不同的體質類型,包括:

  1. 肝胃不和型:
    症狀包括右上腹悶痛、腹脹、噁心等,治療方法為疏肝理氣,常用藥物包括柴胡、黃芩、白芍、枳殼等。
  2. 肝膽濕熱型:
    症狀包括口苦、食慾不振、身體發熱等,治療方法為清熱利濕,常用藥物包括茵陳、金錢草等。
  3. 脾虛濕盛型:
    症狀包括食慾不振、腹脹、大便溏薄(呈稀水狀),治療方法為健脾去濕,常用藥物包括白術、茯苓、薏苡仁等。

相對於西藥,中醫藥在治療脂肪肝時通常副作用較小,且能夠針對患者的具體體質進行調理,從而達到更好的療效。

 

中大中藥傳承清肝之 強化肝臟調理體質

中大中藥傳承清肝之膠囊》是御藥堂與香港知名大學中醫中藥研究所合作研發的護肝丸,蘊含奶薊、山楂、五味子和苦瓜等天然成分,其中奶薊的功用清熱解毒、疏肝利膽,特別有利於肝膽濕熱型的脂肪肝;山楂可消脂、活血化瘀;五味子可幫助肝臟排毒。

中大中藥傳承清肝之膠囊》經 6 年的臨床研究證實,服用 12 星期得測試者能明顯下降肥胖指標,同時超過 60 %測試者的肝臟廢物明顯改善,其中 37 %人士的改善效果達 1 級(肝臟廢物指標一般分為 4 級,指標下降 1 級顯示整體肝臟健康情況有改善)。

 

認識脂肪肝 助你保護肝臟健康

本文介紹了脂肪肝的等級、脂肪肝症狀檢查與治療方法。脂肪肝是一種常見的肝臟疾病,儘管脂肪肝初期症狀不明顯,但若不加以控制,可能會引發肝硬化甚至肝癌。通過保持健康的飲食和運動習慣,是預防和治療脂肪肝症狀的關鍵。
 

參考資料:

 

[1]香港中文大學-閱肝 | 中心研究:脂肪肝全球爆發、增年長女士肝病死亡風險

[2]良醫健康網- 商業周刊(百大良醫):我有脂肪肝嗎?BMI可簡單評估

[3]良醫健康網- 商業周刊(百大良醫):原來BMI正常或偏瘦的人裡,1/4都有脂肪肝!肝膽腸胃 科醫師破解3大迷思

[4]香港中文大學-閱肝|脂肪肝有藥醫!新藥問世,肝臟從此「食藥減肥」?

[5]好心肝會刊:美國FDA首度核准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有新藥了!